中国旗袍
了解旗袍
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旗袍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形成旗袍文化。京派与海派旗袍,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旗袍工艺
造旗袍的过程与造其他衣服的过程是大同小异,首先替客人度身,再由客人选择布料和款式。制作的工序主要分为三个部份:裁剪,画图和绣花。传统的旗袍通常较长到脚踝,亦有短的旗袍,多在膝盖对上一寸左右。
而旗袍的领、袖、花纽、襟、开衩、绲边和刺绣的设计与制作都有讲究。
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日语称“着物”,是在本民族需要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而创立的一种服装样式,因日本的主体民族是“大和”民族,故称此服装为和服。
现在的和服样式大约在600多年前已经定型,和服一般由长着物(即长衫)、带(即腰带)、羽织(即外褂)、裤(即裙裤)四部分组成,不用纽扣,只用一条打结的腰带,男生用窄的,女生用宽的。腰带是日本妇女和服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的结一般打在身后,打结方法多达200多种。通用的“太鼓结”,这种腰带宽30cm,长4m,在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用纸和布做的芯子,像个“背包”。
振袖:她是和服中最美丽、最富有风情的一种。是姑娘们出席重要场合的正式服装。她以黑色为最高贵色,也叫长袖,袖长到脚踝。
1、黑留袖:因为现代以黑为贵,所以留袖中,黑留袖是最正式的礼服,通常上印五纹(纹是指纹章,又称纹所)下摆图样华丽非凡,面料考究。
2、色留袖:除了黑色外的有色留袖都是。也是重要的礼服,仅次于振袖和黑留袖。其他还有色无地、付下、小纹等等。
男子的和服类型
1、礼服:经过明治时期的统一,现代男子的礼服没什么区别。不论参加喜丧还是已婚未婚,都穿的差不多。系织锦和服带,穿五纹羽织和袴,袴和袜是白的。
2、日常服:如字面理解,平时穿的和服,比较随便。日常服是大约明治时期出现的服装。
3、浴衣:是参加夏季祭祀等活动时穿着的轻便和服。
和服历史久长,经历许多次的变化,但是明治以后,和服的变化极少,所以被视为“活动的传统”。
和服工艺
和服的染色技术被称为友禅染,是世界无以伦比的高超技术。友禅染起源于350多年前的京都。京都制作的友禅染“京友禅”的细腻手感,颜色的鲜艳华丽都非常的与众不同,作为京都引以为豪的传统工艺品一直继承到现在。
友禅是在布料上进行染色的传统技法,原本是使用淀粉或米制成的防染剂,进行手工描绘,染色成形后呈现出缤纷色彩的染色技术,而今使用型染或者数码印刷的类似技法样式,亦都被统称作友禅,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染色技法之一。
欧洲服饰受到当时各地不同文化风俗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由于罗马帝国的东迁而形成的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艺术,此时强调的是镶贴艺术,追求缤纷多变的装饰性。这种特色也反映在服饰上,在男女宫廷服的大斗篷、帽饰以及鞋饰上都出现了镶贴、光彩夺目的珠宝和充斥着华丽图案的刺绣。这些情形有别于同时期在欧洲地区的服饰,营造出一种既融合东西方又充满华丽感的服饰装饰美。
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指17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巴洛克虽然承袭矫饰主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在西洋服装史上,甚至用"巴洛克风格"一词,来代称17世纪欧洲的服装款式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ocaille”,由此演变而来,其意思是指岩状的装饰,基本是一种强调C型的漩涡状花纹及反曲线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源自1715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甚至以"洛可可"一词代表法国大革命之前18世纪的服装款式。
“哥特式”原本是指源自20世纪的一种建筑风格,很快这种风格便影响到整个欧洲,而且反映在绘画、雕刻、装饰艺术上,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
这种风格主要的表现是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同时也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及服饰创造。例如: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
欧洲除了在不同时期主导的服装艺术风格有所差异之外,同一时期的宫廷服饰也有差别。
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的这种蓬蓬裙,就是典型的欧洲宫廷风代表。那个年代大裙子是靠裙撑撑起来的,这种样式名字叫克里诺林(Crinoline,这个名字起源于加了马毛更硬挺的衬裙),出现在19世纪。再之前,出现过另一种类似的大裙子Farthingale,大概流行于15-17世纪,并且分为三个流派(西班牙、法国、车轮式,也有人认为后两者其实是一种)。据说Crinoline整体是吊钟形,皇后》,
在欧洲宫廷服装中,裙子占据了一大部分。而在各种繁多的裙子中,裙撑也是重要的部分。裙撑是Pannier,代表人物是玛丽安托内特。特点是前后皆平,左右伸展。时期是17及18世纪,在Fathigale之后。
纱丽( Saree或Sari),是印度及南亚一些国家女性的一种传统服装,也是当地女性心中舍弃不了的一种情结。印度人以自己别具一格的创造力诠释着他们对于生活、审美、色彩的理解和追求。有人说“如果泰戈尔的诗里有最高超的理想主义,那么纱丽里就有女人最美丽的情怀”。
纱丽的穿法是从腰部缠起,最后披盖在肩上或蒙在头上。纱丽一般分棉布、丝绸、纱和尼龙几种。印度的服装与当地气候有关,夏天气温可以高过40℃,冬天也在20℃以上,因此服装要求透气、清爽。
文章来源于网络
编辑整理:布联网
版权所有:非特殊声明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内容合作请发邮件到:16830696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