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
你们了解客家服饰吗?
客家服饰的分类就其本义包括“服”和“饰”两大类。
“服”即通常意义上的衣服;
“饰”指配饰,指衣服上搭配的一些装饰物品。
如果这样解释还不够详细的话
那今天就让小编跟你详细聊聊客家服饰的那些事儿~
客家服饰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末及两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南迁,客家先民把优秀的中原文化艺术、人情风俗带到了闽粤赣,并与当地土著风情文化不断交融,形成了由中原文化艺术元素为基础变化发展而来的文化艺术形式,客家服饰在这时期得到了较全面的充分的传承、发展,创造了以简洁大方、舒适耐磨的客家服饰,成为客家传统文化艺术宝库当中的瑰宝。
客家人至迟于宋代形成,据有关研究,宋元时期为客家传统服饰特色凸显阶段,明清时期则是成熟阶段。也就是说,至迟于明清之时客家传统服饰就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自成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客家研究热潮的兴起,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研究也日益深入,内容涉及客家传统服饰的形制、色彩、纹样、制作材料、工艺技术和民俗文化等。
客家传统服饰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中原汉服为基础,吸收了生活在赣闽粤边区的畲、瑶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元素,并逐渐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而发展起来的艺术结晶。
它不但种类多样,工艺精湛,而且还融入了客家族群的风情习俗、艺术智慧和审美情趣,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是汉族服饰艺术的一朵奇葩。
自然和谐美
朴素、简洁美
深色素净 素雅严肃
实用经济美种类
客家服饰的种类繁多,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衫”指上衣,裤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着大裆裤”是客家人最常见的衣着打扮。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对襟衫。与上衣相关联的,就是围裙。
客家人的围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盖,常用一块花色耐脏的单布做成,多为客家女子劳作时穿着。严格说来,围裙并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单用,常穿于大襟衫表面,为劳作时防止弄脏衣衫而穿戴的附属服饰,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
客家传统服饰以妇女、儿童服饰最具特色,以客家蓝衫(大襟衫)、大裆裤、凉帽、冬头帕、围身裙、绣花鞋及鞋垫和绣花童帽等服饰为典型代表。以下择其介绍:
蓝衫又名长衫或大襟衫:
● 长衫:指其衣长及小腿。
● 蓝衫:指布的颜色为蓝色。
● 大襟衫:指开襟的造型。
这类型衣服的功能,不但适合工作,且轻便实用,符合经济原则,客家蓝衫和蓝染,因而成为客家文化象征之一。
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其服装结构的特点是:直领、斜襟、布扣、宽袖、无口袋。客家人的大襟衫按照服装的长度,可分为长衫、中长衫和短衫3类。长衫亦称长袍,因衫长至脚踝而得名,多为老年男性天冷时穿。短大襟衫与平常短衫差不多,为便于劳作,又在下摆处开小襟。中长式大襟衫的长度介于长衫与短衫之间,一般长及腿部,多在休闲时如逢年过节、走亲戚、办喜事时穿。一般来说,年轻妇女的大襟衫装饰较多,美观亮丽,中老年妇女的则稍为朴素、庄重。
大裆裤是客家人最为常见的下衣,几乎在各种场合下都可以看到。客家人的大裆裤的特点是裤腰、裤腿均宽松、肥大,裤腿直筒裁剪,通风透气,便于上挦下放。这种设计,是为了适应客家人田间劳作的需要,如果紧了,就不适于劳作时的弯腰迈腿。
凉帽,又称凉笠,是客家妇女外出时用于遮阳、防沙的头饰,主要流行于粤东、闽西地区,赣南少见。凉帽与斗笠有较强的相似性,特色在于凉帽帽檐四周缝有帽帘,不仅有笠的特征,而且有帽的特色,戴起来飘逸之感随之而来。帽帘颜色一般以黑、蓝两色为主,也有白、灰等色,以柔软的绸布或纱帐布为佳。
关于凉帽的来历,闽西有个美丽的传说。唐朝仙人吕洞宾与客家农妇斗智,自愧不如,称赞客家妇女真了不起,并送头巾一条留念,保佑终生聪明美丽。农妇将头巾挂在斗笠的边沿,成为笠披,更显得伶俐好看。
在梅县,也有一个传说。明朝灭亡后,太子朱慈烺由东宫侍读李士淳带离京城。李士淳老师将年方十六岁的太子带回梅县松口老家居住,后恐走漏风声,又和太子在阴那山灵光寺内住了下来。最终太子朱慈烺便隐名出家,在灵光寺内当了和尚。相传陪同太子南逃的宫女,逃到梅县松口一带的山村时遭清兵追杀。村里正在织篾的几位篾匠,机灵地把织竹帽的半成品扣在南逃的宫女头上,旁边的客家妇女用黑布头巾往竹帽上一搭,挡住了脸庞,拉她们在田里劳作,躲过了劫难。从此,北方宫女也变成客家劳动妇女了。
冬头帕又称柳条帕,简称头帕,是客家妇女秋冬季节用于防风、防寒的裹首之物。它主要在赣南的定南、龙南和全南三县流行,分为冬头帕和半冬头两类。冬头帕由三个部分构成:条帕、护额和花带。条帕是一块长方形红花布,常以红黑蓝白等色相间,纹样为直线条。护额用较厚实保暖的黑布双层折叠而成,花带简称带子,长约2尺,宽约2厘米。
每条冬头帕抹额两端各缝有一条花带。花带上绣满了以文字、菱形和三角形为主的纹样。“三南”地处赣南与粤东交界处,山深林茂,溪流密布,时有大雾,终日难以散开,致使空气潮湿。所以,客家妇女一旦人到中年就会常戴冬头帕。而在古时,冬头帕还是年轻客家女子结婚时的嫁妆和产妇坐月子期间的必戴之物。
围身裙俗称水裙,是客家妇女穿着最为花哨的服饰之一。由于围身裙大部分都会绣上各式纹样图案,所以又有绣花围裙之称。它一般裁制成倒钟形,胸口部用一块淡色布料作表,刺上吉祥花卉,与底布形成色彩对比,从而达到装饰效果。围身裙裙身稍长,上及胸口,下及腿部,常穿于大襟衫表面,是劳作时防脏的服饰。穿时,用绳带或银链系扣,上吊于颈,下围于腰。
关于这种围裙的来历,闽西有一个民间故事:据说唐朝诗人罗隐途经一客家妇女的家门口,并与其斗智,输了之后,称赞客家妇女真了不起,并送头巾一条作留念,祝愿她们终生聪明美丽。农妇则将头巾系在腰间,显得更加好看。五华县亦有一个类似的传说,某年春耕时节,罗隐骑马路过,见有一群妇女在插秧,便问道"姑娘插秧如穿梭,试问有几成几千几百几十几只迹?"有个姑娘反问道"秀才马儿耳赤赤,请问有几万几千几百几十几只迹?罗秀才被反问住了,很不好意思.他见妇女胸前和身上濺满泥浆,便取下马身上披布,撕成几段,说:“你们都很聪明秀气,我给你们每人一块布,把它围在身上,这样就不会弄脏衣服了。”姑娘们都把它围在身前。从此,客家妇女就用起围身裙来了。
客家传统服饰的制作材料主要是苎布、葛布、棉布和少量丝绸,染料主要是蓝靛。这和赣闽粤边区的气候有关,因为赣闽粤边区的气候适合苎麻、葛、蓝靛等经济作物的生长,而棉花、蚕桑的产量则非常低。
在长期逐步形成的观念习俗中,对于服饰的颜色,作为一种客家女服饰象征的符号,有它自身的一套规矩。如金黄色,在封建社会里作为皇帝制服的专用色,百姓若用以做服装,便会有想“黄袍加身”的大罪,谁也不想去惹,客家服装中便无此颜色:深紫色,是官宦“紫袍玉带”的专用色,客家平民也不用;黑、白,玄、青、红、蓝便成了客家平民的常用色。在客家习俗中,红色象征喜庆、大红大绿搭配象征吉祥富贵、黑色蓝色象征严肃庄重、白色青色象征素雅高洁。
客家服饰是客家文化的表象特征,也是折射其历史的一面镜子。客家服饰的款式结构、首饰佩件、装饰图案,都有一定的意义、一定的来源,形象而含蓄地承载着本民族的历史。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在色调方面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灰色(一说白色)最为流行,质地多为粗布,漂蓝缎乌成衣,自织夏布做帐。也有用夏布做夏衣穿的。这也许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体
版权所有:非特殊声明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内容合作请发邮件到:1683069673@qq.com